【塞罕坝人说塞罕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铺绘生态底色发展新卷
塞罕坝泰丰湖。资料图
长城网承德8月8日讯(记者杨金文 赵少聪 张建国 通讯员 王东岭)55个春去秋来,55载寒暑更替。当年,面对荒寒偏僻的恶劣环境,塞罕坝人没有退缩畏惧,而是一代接一代坚持在这里播撒绿色;如今,在新的五大发展理念统领下,塞罕坝人秉承“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信念,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群众的绿色福祉。就这样,一个曾经“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变成了“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摄影家的天堂”…… 翻开8月4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各大中央级新闻媒体,都在为读者讲述: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名字:塞罕坝。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坝高原上,一代代务林人顽强地扎下根来,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种下恢复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美丽高岭”重现生机。 从卫星云图上看塞罕坝112万亩人工防护林,这一片深绿,就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牢牢扼守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这万顷林海,和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 “最近,中央各大媒体刊发弘扬塞罕坝精神系列文章。我们塞罕坝人很关注,看过报道以后,非常感动,让我们精神振奋、倍感温暖。我们要化荣誉为动力,今后加倍努力工作。”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办公室主任赵云国说,从1962年到1982年的20年中,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保存率达七成,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昔日沙化严重的茫茫荒原,如今变成了让人叹为观止的人工林海,倾注了围场人民和塞罕坝几代职工的心血和追求,这是党员、干部、工人、群众共同做出的贡献。围场人民数十年如一日,通过投工投劳、捐粮捐菜、抢险救灾等方式,无私支持着塞罕坝建设,累计为塞罕坝建设投入劳动总工日6000万个以上。 “昔日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生态良好的华北绿宝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塞罕坝用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这十六字的塞罕坝精神,印刻在每一个林场人的心中。”赵云国说。五十五载斗转星移,塞罕坝人一棵接一棵地把林木立在贫瘠的土壤之中,牢牢地钉在大地之上。著名作家魏巍为此赋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塞罕坝精神植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的。我要写一本书,书名就叫《英雄创业越千秋》。2004年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文学创作,现在这本书正在完善大纲和修改中……”赵云国一讲起塞罕坝精神就滔滔不绝。 自2011年开始,塞罕坝林场在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上实施攻坚造林。整地、客土回填、容器苗造林、浇水、覆土防风、覆膜保水、架设围栏……截至目前,已完成攻坚造林7万余亩。 “最近这5年,林场对造林绿化越来越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0多次谈生态文明,林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申博体育在线:生态文明重要论述。”塞罕坝林场林业科副科长范冬冬说,“我们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就是要把这片林子造起来!”直面困难、愈挫愈勇的塞罕坝人,踏上了新的征程。忠于使命,接续传承,“华北绿宝石”越来越光彩夺目…… “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报道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塞罕坝人用青春换来了茫茫高原上无言矗立的‘绿色长城’。我们不忘初心守林海,这里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也将是下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都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但信心从来都是自己给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国志锋说。 国志峰,2000年来到林场。他接手森林防疫站之后,联合河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教授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升防疫站工作人员的素质,建立规范的整套森林防疫体系。 为了使森林防疫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防疫站升级了硬件设施。国志峰利用三年时间,在防疫站建立了2个标本室,记录辖区范围内的昆虫样本;建立实验室,在室内进行昆虫的饲养,观察昆虫的形态变化,对部分昆虫进行鉴定。从2014年开始,建立规范的档案室。 今年5月底,塞罕坝发生大面积的落叶松尺蛾,尽管早有预测,也做好了防治准备,但尺蛾发生面积之大,虫口数量之高还是把国志锋吓了一跳,千层板、北曼甸、阴河三个林场发生近5万亩,最高一棵树就有过万头尺蛾,如不及时防治,后果不堪设想。 “时间就是绿色,时间就是效益”,国志锋立即组织成立了3个防治专业队,50多人拉开了“围剿落叶松尺蛾大会战”。凌晨2点多,国志锋起床随便吃口饭便匆匆去组织工人装防治机械、药剂,3点多准时到防治地块。这时候天色漆黑,他们打着手电向机器里加油、加药。4点天刚蒙蒙亮,几十个身背喷烟机的工人便在林边一字排开,开动机器,一团团混合药剂的白色烟雾在林内弥漫起来,烟雾过后,松树的尺蛾纷纷掉落地上。每天防治结束回到家都是晚上10点多了,一天休息不到5个小时,就这样他连续“指挥作战”半个多月,终于打败了尺蛾,保护住万亩森林苍翠欲滴的绿色。 林海茫茫,郁郁葱葱,在盛夏时节,塞罕坝让人更感心旷神怡。驾驶私家车带着妻子、女儿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游客刘超刚推开车门,一股清风就迎面扑来。他深吸了一口气,忍不住大喊:“真爽啊!”生态好了,来塞罕坝旅游的游客逐年多了起来。 “作为塞罕坝的一名职工,收听收看中央媒体的系列报道后,我为老一辈务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事迹而感动,为塞罕坝创造的生态奇迹而自豪,同时也激发了自己参与建设美丽生态塞罕坝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继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为塞罕坝生态旅游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尽职尽责。”塞罕坝森林旅游开发公司办公室主任田亚伟说。 从一棵松到一片松海,对于忠于使命、艰苦付出的人,时间终会给予他们应得的奖赏…… |
关键词:塞罕坝,生态文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