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黄云霞 杨晓龙
出申博sunbet官网:区,驱车向东北行驶,一路上穿过低矮的平房,碾过凹凸的盘山路,很难想象,在离市区150公里的燕山深处,竟然有桲椤树社区这样的“新农村”:宽阔的柏油路洁净无尘,簇新的楼房依次排列,街边的绿树被修剪成好看的形状,牙牙学语的孩童在社区广场玩闹嬉戏,老人们坐在石阶上悠闲地晒着太阳……
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发展,桲椤树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桲椤树社区位于平泉市东南部,是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农村社区。曾经的桲椤树自然条件恶劣,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突出,“一进桲椤沟,三顿喝稀粥”是当地流传一时的顺口溜。
如今的桲椤树,一手抓集中居住社区建设,一手抓集约化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打造了“山顶绿树盖帽、山中果树缠腰、平地菌菜唱主调”立体化生态体,让村民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走出了一条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之路。
住进社区 帮贫困户挪“穷窝”
“能从沟里搬出来,住进这么大的房子,这在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多亏了易地搬迁的好政策,让我们贫困户挪出了穷沟沟。”自从2017年从山沟里搬出来,赵玉明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用他媳妇的话说,整个人的精气神都比以前足了。
桲椤树社区的新民居。长城网记者 杨晓龙 摄
在自家13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楼房里,赵玉明讲起了自己的“搬迁故事”,“我这房子是第三期,因为是贫困户,政府有补贴,我们一家四口人,算上装修一共才花了不到2万块钱。以前在沟里住,冬天冷、夏天热,还得自己打柴、生炉子,现在住进了楼房,有集体供暖,有自来水,冬天也不用受冻了,啥是好生活,这就是好生活。”
据了解,2009年,桲椤树社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第一期96户新民居工程,每平方米960元成本价的新民居建成后被抢购一空。为满足村民需求,第二期126户新民居工程于2012年开工并建成。2013年,桲椤树社区启动了第三期563户居民新居工程,结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贫困群众每人能获得5万元到6万元的建房补贴。有了政策扶持,500多户新居售空,其中有338户是享受了易地搬迁政策的困难群众。目前已有18个自然村的635户2615名居民从低矮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居民小区。
产业对接 贫困户脱贫有门路
配件组装、操作机器,承德兴泰汽车线束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女工们技术熟练、双手不停。“2011年我就在这打工了,现在是车间班长,一个月赚三千左右,在这干活不累、离家近,比外出打工强多了。”42岁的张秀萍边干活边对记者说。
女工们正在生产车间工作。长城网记者 杨晓龙 摄
落户桲椤树社区的承德兴泰汽车线束制造有限公司,是承德兴泰汽车线束制造有限公司和桲椤树社区合办的联营企业,主要为北京现代集团带料加工汽车电子线束。这里的300余名工人都是女工,年龄大都在18到45岁之间,人均增收在1.5万元以上。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为了实现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桲椤树社区在安置社区配套建设产业园区,让社区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想工作有班上,想创业有平台。
“经过讨论,我们决定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全面推进现代化农业园区创建工作,让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稳定增收,把我们社区打造成‘山脚大棚覆盖,山中果树缠腰,山顶休闲观光’的标准化产业园区。”桲椤树社区党委副书记杨海平说。
桲椤树社区的产业园区。
近年来,桲椤树社区按照以生产方式转变带动生活方式转变的思路,充分挖掘土壤“富硒”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和设施菜、经果林三大产业,建设了600亩高标食用菌四季出菇产业园区、900亩设施菜园区、1000亩高标经果林产业园区。全社区所有产业年产值达到3.2亿元,仅农业产值就达1.2亿元,社区村民年均收入达到1.18万元,相当于10年间净增了近5倍。
“2017年搬到社区后,我就开始租用社区的大棚种蔬菜,今年五一开始改种了葡萄,基本上一年有个4、5万的收益,比我以前种地强多了。”作为桲椤树社区“两区同建”的受益者,赵玉明实现了住楼房、有产业、摘穷帽。
据了解,桲椤树社区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按照统一规划发展经果园林的目标,种植了苹果、蜜桃、板栗等品种,在果园林建设好后,社区再将果园林划分成若干单元承包给社区居民管理。经果林产业园不仅成了山区的生态屏障,绿化了荒山荒坡,还成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经济效益是传统种植业的10倍以上。
两区同建 社区群众生活指数大大提升
离开了熟悉的地方,搬进了社区,怎么生活?生活质量能不能有保障、稳提升?这是摆在桲椤树社区面前的难题。
桲椤树社区打造的中心休闲广场。
令人欣慰的是,面对这个难题,桲椤树社区给出了近乎满分的答案:建立了社区中心幼儿园、寄宿制小学,解决了孩子上学难、距离远的问题;成立了社区敬老院,解决社区弱势群益生活困难,完善了社区保障体系建设;打造了社区足球场、社区文化中心公园,为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地……如今的桲椤树社区,实现了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城市的生活,实现了老有供养、学有优育、病有良医、住有乐居、困有所助。
“要想群众生活好,不仅基础设施要跟得上,村干部的工作也要做到位。我们跟村干部按照15-20户的标准组成互助组,并以居民组为单位,实现管理无缝隙、全覆盖,同时完善‘一站式’办公区功能,随时为村民解忧解难,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杨海平说。
“两区同建”让贫困群众生活有了盼头、尝到了甜头。长城网记者 杨晓龙 摄
挪穷窝,斩穷根。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桲椤树社区实现了让贫困群众从偏远山区搬进社区,安下心,扎下根,生活发生“蜕变”。如今的桲椤树社区孩子有歌声,老人有笑脸,青年人有创业基地,呈现出新时代新农村的勃勃生机。
探索推进乡村振兴之路
平泉市桲椤树村中心村建设调研报告
桲椤树社区是桲椤树镇政府所在地,是全省人口规模最大的农村社区,由原来6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总面积58平方公里,辖33个自然村,62居民组,11869口人,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铁、金、铅锌、褐铁、铜、锰、多金属等,森林覆盖率60.6%,林地面积38600亩,耕地面积15460亩,是著名的承德保卫战桲椤树战役发生地,是革命老区,近几年来分别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文明村,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百佳美丽乡村。
主要成效: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成效之一:桲椤树社区通过中心村建设促进了人口快速聚集。桲椤树社区是以金杖子村为核心,整合周边毛家沟、郭杖子等6个行政村组成的全省最大的农村社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有自然村33个、2723户、11326口人,最小的自然村只有6户9口人。实施中心村建设以来,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的方式,使偏僻山村农户向中心社区转移,目前已有18个自然村的635户2615名居民从低矮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居民小区,聚集效应已经显现。
成效之二:桲椤树社区通过中心村、产业、生态一体化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把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服务美、人文美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特色乡村。高标准建设居民社区。探索建设新民居、改造提升自然村、整村易地搬迁三种建设模式,让农村居民因地制宜安家落户。目前,总投资2.5亿元,建设了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新民居,让635户2615名居民从低矮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居民小区。高水平打造现代产业园区。按照以生产方式转变带动生活方式转变的思路,充分挖掘土壤“富硒”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和设施菜、经果林三大产业,建设了500亩高标食用菌四季出菇产业园区、700亩设施菜园区、1000亩高标经果林产业园区。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打造了“山顶绿树盖帽、山中果树缠腰、平地菌菜唱主调”立体化生态体系。
桲椤树社区建设的食用菌大棚。
成效之三:桲椤树社区通过中心村建设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实施中心村建设之前,有3个自然村靠接雨雪水通过水窖储藏做生活用水,有的行政村小学三个年级学生不足30人,偏远村落的儿童要到10公里以外上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小灾小病都要到乡镇卫生院或是县城治疗;个别自然村老百姓用电紧张,电视、手机无信号,信息闭塞,没有业余文化生活,基本上处于‘黑天就睡觉’的状态。配套、管理、服务“一条龙”跟进。本着“既要建设好,更要让居民生活好”的理念,狠抓软硬环境建设,实现了社区居民老有供养、学有优育、病有良医、住有乐居、困有所助。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实现配套齐全环境好。统一配套了水、电、路、讯、暖、污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等基础设施,以及寄宿制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卫生院、足球场、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让社区居民不忘乡情感受田园特色,足不出村体验城市环境。强化中心村管理,实现周密组织好。成立基层党组织,按照15-20户的标准组成互助组,并以居民组为单位,将互助组组长组建成党小组,形成由基层党组织到党小组、由党小组到互助组、由互助组到一家一户的“流程式、网格化”的农村社会管理网格单元,实现管理无缝隙、全覆盖。强化服务,实现贴心服务效果好。完善“一站式”办公区功能,便民窗口快捷高效,农民书屋、文化公园绿地、足球场全天开放;为45周岁以上的居民每年进行一次免费体检;每周末组织开展文艺节目表演,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成效之四:桲椤树社区通过中心村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良好的生活品质,便捷的社区服务,高效的产业支撑,让群众看到了中心村建设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在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群众争做发家致富的领路者、文明整洁的示范者、构建和谐的带头者,呈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年轻人在家创业、返乡创业的多了,外出打工的少了;要求入党干事的多了,赌博打麻将的少了;家庭邻里和谐多了,矛盾纠纷少了。群众心更齐、气更顺,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一心一意向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迈进。
主要做法:坚定不移走“就近”城镇化之路
第一,以规划为引领,使中心村建设科学起步。首先是合理设置中心村。桲椤树社区所辖的6个行政村地缘相近、风俗一致,其中心村所在地为原金杖子村,该村位于6个行政村的中心,工矿企业较多,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无论从村级集体收入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高于其他5个行政村,村书记金旭东更是全县乃至全市远近闻名的“双带型”基层干部,周边群众对他比较信服。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广泛征求当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平泉县委、县政府选择建立以金杖子村为中心村所在地、整合6个行政村组建了桲椤树社区。其次是科学规划中心村。组建桲椤树社区之后,该社区聘请了北京和承德规划设计院,对整个社区建设和发展制定了总体规划,同时参照城市综合社区基础设施的配套要求,按照农村生产生活的特定要求和现代社会的服务功能要求,跟进编制了产业发展布局、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设计,集中规划设置了集贸市场、超市、学校、幼儿园、卫生院、文化活动广场、健身场所、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等服务性设施,以及路网,水电暖管网,等等,把中心村规划成了具有城市社区同等配套功能的新型农村居住社区。第三是确立愿景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社区一半以上居民到村企业作产业工人,40%以上居民从事食用菌、花卉等设施农业产业或相关商贸流通业,社区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以上,居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中心村实现集体供暖,家家用上干净的自来水,幼儿园、完全小学、社区卫生院、养老院全部高标准建成并向社区居民开放,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居民素质大幅提高,把桲椤树社区打造成为平泉乃至全市中心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桲椤树社区“塞北新村”金杖子牌楼。
第二,以政策为依托,使中心村建设顺利实施。首先是充分利用各类扶持政策。按照该县《申博体育在线:整合项目统筹资金支持中心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集约利用资金,中心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共筹集上级各类项目资金1500余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偏远村实行整村搬迁、连片复垦,置换出的土地指标用于城市和项目建设,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对搬到新居的农户必须将原住宅拆除。其次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桲椤树社区中心村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因素之一,是因为中心村建设政策宣传到位,准备工作充分。工作中,首先组织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考察了外地的中心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等情况,学习了解中心村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并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村民了解中心村建设的真正实惠,给他们吃了“定心丸”。同时,将中心村的规划、设计、补偿方案都提前发到村民手里,充分论证,集思广益,逐条地研究、讨论,认真推敲每一个环节,使中心村建设成为全体群众的共同意志。第三是大力度建设新民居。采取“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四统一”形式,专门聘请了北京静远建筑设计公司和承德规划设计院,本着“节约用地,居住集中,旧房改外观,新建有特色”的原则,高标准、大手笔进行了新民居规划。新民居建设工程以多层或二层楼房为主,一户一宅,两户一栋,并综合考虑太阳能、沼气等技术的应用,同时兼顾到防寒保暖的主要功能和环保建材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的住房条件。
桲椤树社区的新民居。
第三,以产业为支撑,使中心村建设健康发展。为使农民迁得出、住得稳,桲椤树社区将产业作为中心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依托产业吸纳和富裕村民,壮大村级集体收入,实现了生活品质提升与群众增收致富的双赢。一是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桲椤树社区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只有1.1亩,农民只靠种几亩承包地,难以满足过上好日子的愿望。为解决群众增收问题,社区“两委”组织120余名党员干部和青年骨干到石家庄、唐山等地参观学习,开阔村民视野,摸索出一条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产生更大效能的改革方案,即“土地所有权不变,承包权转让,经营权扩大”的三权改革,将农民分散的土地成片租赁转包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分包给有能力、有技术的村民,用于发展食用菌、林果、花卉产业,将闲散的农民再吸引到合作社重新组织起来,引领群众发展产业。为使产业稳定地发展、农民稳定地增收,成立了金储源食用菌专业、金椤美果品等5个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方式,社区和合作社积极为群众提供贷款支持,聘请技术人员常年指导,并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购销合作关系,成为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试产周刊》农产品信息采集点和发布基地,实现了生产、经营、销售一条龙服务,进入合作社的156名农民每年都获得50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二是壮大做强村级经济。实施中心村建设,不仅要靠政府的投入、政策的支持,还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村集体有钱办事。桲椤树社区原来只有金茂矿业公司一家企业,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在村书记金旭东的带领下,社区成功引进了北京现代汽车配件线束厂项目、利用尾矿砂生产新型建筑材料、全省规模最大的杏鲍菇厂等项目,利用天津援助资金建设了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国北方高标准食用菌菌棒厂,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拓宽了百姓就业渠道。
生态园区内的金锣美苹果喜获丰收。
第四,以管理为手段,使中心村建设高效运转。实施中心村建设、合并行政村之后,社区人口增多,管理也就相对困难。特别是理顺好原班子和新任班子的交替整合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服务,实现由表面上的并村到群众中的“并心”,这是中心村建设初期必须面对的课题。面对这种情况,桲椤树社区结合落实肃宁“四个覆盖”经验,深入实施“活化细胞、扎根沃土”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对农村社区化管理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矛盾不但没有增多,反而大大减少。一是实施“大社区、小网络”的管理模式,编织农村工作一张网。将社区分成六个片,按照15-20户标准组成136个互助组,每一个互助组由1-2名党员(积极分子)任互助组组长,同时以居民组为单位,将互助组组长(党员、积极分子)组建成党小组,将党小组建立在居民组之上,形成由村支部到党小组(居民组)、由党小组到互助组、由互助组到一家一户的“流程式、网格化”“无缝隙、全覆盖”的农村社会管理网格单元。在此基础上,每名互助组长定岗位、定职责、定奖惩,把党组织向下无限延伸,通过党员作用的发挥,畅通上下信息沟通渠道,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二是加强合作、形成合力,统筹社区工作一盘棋。加强村班子与上级政府的合作,认真落实上级政府各项安排部署,通过各互助组长使群众的心声和基层信息及时反馈给上级党委政府,做到耳聪目明、反应迅速,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群众的诉求早获悉、早行动、早处理;加强村班子与享受政府工资待遇人员的合作,通过有效整合力量,明确责任分工,将享受政府工资待遇的护林员、小组长、计生专干等充分调动起来,对所分管的领域做到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有效地推动了社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加强群众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群众互助组织,让广大群众在合作过程中融洽关系,使很多内部矛盾都能够及时化解,促进社区和谐。三是抓服务、抓帮扶,架起一座连心桥。社区管理的核心在于服务群众,桲椤树社区把群众工作室服务与干部、党员主动上门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抓好群众工作室固定地点接待的同时,干部、党员切实深入群众中间,增加与群众的工作联系和感情联系,更充分地了解群众所需所盼,主动化解矛盾纠纷,搞好日常服务,让群众工作室“动起来”,把党的温暖“送下去”,切实把基层基础工作做到老百姓的炕头上。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在县乡建立党内帮扶基金的基础上,针对年老体弱、家庭成员患病等困难党员建立了相应的互助基金,针对有创业愿望、缺乏资金的年轻党员给予资金帮扶,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桲椤树社区村民开展文娱活动。
启示思考:诠释了人本民先的执政选择
桲椤树社区中心村建设的成功实践证明:在欠发达山区,推进中心村建设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透过本质看问题,桲椤树社区中心村建设也带给我们一些有益启示:
一是必须有一个好的班子。村级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全部工作及战斗力的基础,村级组织建设的好坏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关键。在中心村建设上也是如此,村级组织担负着中心村建设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宣传发动等工作,直接面对群众,没有一支过硬的村级组织队伍,很难统筹好各项工作。桲椤树社区党总支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金旭东作为带动人,先后荣获中国农村新闻人物、河北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申博sunbet官网:“一好双强”党组织书记等荣誉称号,正是有了这支坚强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才保障了中心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是必须有一个好的理念。即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推进中心村建设是为了群众能够更好地过上好日子,因此必须把群众自愿作为推进中心村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见,真正把好事办好。桲椤树社区在推动这项工作中,逐村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全体村民大会,充分征求群众意愿,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这也是中心村能够顺利推进的先行条件。
三是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中心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有一个高标准的规划,不能使今天的建设成为明天的遗憾。在规划中必须同步考虑到房屋建设规划、配套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尤其是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如果没有产业支撑,中心村就成了人口的简单集聚地,最终人口还是留不住的。因此,要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循序渐进的要求,首先从规划上做到接近城市的生活品质。桲椤树社区是远近有名的富裕村,在住房选择、人口聚集、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规划上,都设立了较高标准,群众能够享受到较高的生活品质。这是中心村顺利推进的主要原因。
四是必须有一个好的机制。中心村建设涉及面广,推进难度大,时间跨度长,没有一个好的机制作保障,就难以实现既定目标。所谓好的机制,一方面要有一个好的政策机制,从项目资金的打捆使用、各类奖补政策、管理服务等各方面,都要适合农村发展实际,同时鼓励各村根据不同情况,探索新的模式,不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要有一个好的长效机制,把中心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程,持之以恒地研究推进办法和举措,持之以恒地加大投入力度,持之以恒地搞好各项建设,持之以恒地加强宣传引导,早日满足农民群众过上更高品质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