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黄云霞 通讯员 资小玉)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百余名师生经过反复创排、调整、试演,精心打造了大型原创歌舞剧《情系塞罕坝》,以此致敬为绿色发展而默默奉献的几代塞罕坝人。在之后的几次汇报演出中,观众反响热烈,在共情共鸣中也更加直观形象地深化了对塞罕坝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塞罕坝风光。
用情:以情动人
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在其著作《情感与形式》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情系塞罕坝》其题眼即在一个“情”字,整部剧通过艺术地表达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情感,实现了与观众共通情感的跨时空勾连与共鸣。这其中又包含三个层面:创作者的情感自觉、文艺作品本身情感的表达以及观众的情感体验。
“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创作者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把握创作对象、提炼创作主题,同时又以什么样的态度把作品展现给社会、呈现给人民。”《情系塞罕坝》的总策划、编剧高俊虎自1986年上大学时走进塞罕坝至今,几十年来倾注了大量心血拍摄塞罕坝,宣传塞罕坝,与塞罕坝三代建设者结下了情缘、与塞罕坝的林海结下了情缘。创作这台歌舞剧是他几十年来对塞罕坝情感的一次全面爆发和创新性表达,他坚定地秉持一个信念,“用塞罕坝精神拍摄塞罕坝,用塞罕坝精神演绎塞罕坝。”
《情系塞罕坝》汇演剧照。
另外,该剧请来了影视圈重量级编剧导演郭靖宇担任艺术顾问。作为土生土长的承德人,郭靖宇对于家乡承德有着特殊的情感,从他众多的影视作品中即能窥见一斑,尤其是《最美的青春》一经播出,就成为当年影视剧中最受观众喜爱的“燃作”和爆款,郭靖宇也实至名归获得了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情系塞罕坝》恰似《最美的青春》的姊妹篇,它通过歌舞剧的形式再现了对塞罕坝这片故土的深厚情感以及对那一群人的崇敬之情。郭靖宇在采访中曾谈到小时候初到围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经历,他感觉“塞罕坝的空气是甜的”,这样的一种“味道”在他的潜意识里生根发芽并通过文艺作品释放出来,从而为作品赋予了一种醇厚绵长的情怀底色和内里生命基调,因此他说“离开了感情,再美好的艺术再华丽也没有用。”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中不断重复贯穿式地表达,这也正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自觉抒发,而《情系塞罕坝》则将同样的情感,以歌以舞的剧作形式进行了另一种意境的诗意展现。
创作主体的自觉意识,在实践中潜移默化渗入到作品中,作品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和提升主体的精神境界。参与《情系塞罕坝》编导、演出的师生主要来自音乐舞蹈学院,尽管在舞台剧创作演出上缺乏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他们的全情投入也是塞罕坝精神的一种生动体现。据总导演蒋小娟介绍,在最热的夏天汇演时,为了舞台呈现的真实感,学生们坚持裹着几层厚厚的大衣演绎零下几十度风雪中的故事,也是学生们充分融入剧情,用艺术表达塞罕坝精神的自觉践行。
用力:共情共鸣
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和传承“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情系塞罕坝》正是塞罕坝精神的一曲情意绵浓的赞歌。《情系塞罕坝》全剧时长一个小时左右,共分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三个篇章。叙事上采用主线和副线复合发展,形成了“一纵三横”的串珠式结构,主要人物形象设定源于塞罕坝建设者的真实原型和亲身经历,主要通过女性形象于丽娜的戏剧人生来串联整部剧目,她是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中最普通平凡的一员,是响应国家党中央号召而志愿奔赴塞罕坝的广西籍大学毕业生,她也恰是将最美的青春奉献给塞罕坝绿色事业的典型代表。副线则从第二篇章开始展开,形成了三个篇章分别展现塞罕坝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在不同时期、不同节点所发生的感人故事。
“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的意蕴的那种情境。”《情系塞罕坝》在三个篇章中将人类共通的情感——友情、爱情、亲情置于一种特殊的情境之中。开篇以画外音交代历史背景: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塞罕坝已是“黄沙无遮日,飞鸟无栖树”的恶劣环境,直接关系到京津冀的生态安全。1962年,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以东北林学院、承德农学院、白城子林业机械学校为代表的来自全国十八个省的林业大中专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来到了塞罕坝。在初到林场栽种幼苗过程中,承德本地男学生那青松认识了广西病虫害专业学生于丽娜,并承诺一定会好好保护从南方来的怕冷的她。
《情系塞罕坝》汇演剧照。
戏剧性的情境发生在塞罕坝最平常普通的一天夜里,宁静的时光伴随着柔和的歌曲,于丽娜独自一人在实验室专心育苗。而在舞台前场一侧则呈现了另外一个假定空间宿舍的情景,几个女同学穿着厚厚棉大衣盖一床被子冻得拉来扯去的俏皮片段,展现了塞罕坝生活条件的艰苦和不易。安详静谧的气氛被突然打破,风沙将实验室刮倒了,前来抢救幼苗的那青松将大衣让给了于丽娜,自己却冻僵牺牲在风雪中。整段叙事主要通过舞蹈来呈现,诗意的形式与残酷的壮烈在此激发共情共鸣,观众无不感动落泪。那青松屹立不倒的形态意象如寒岭上的一棵雪松又似一座无名的丰碑,最后它被众人抬下去的情景具有了一种崇高的仪式感,这与《最美的青春》中老刘头去世那段形成了一种无声的照应,亦是一种致敬。电视剧中大雪封山断粮,食堂伙食师傅老刘头独自赶着马车先一步去给坝上大学生送粮,不料半道陷入了齐腰的雪窝子里,冻成了一座铮铮铁骨的冰雕人。“特写镜头不断地推过去,他就像一座丰碑立在那里,在他沾满冰花的眼睫毛下,那似闭未闭的眼睛里透射出的是充盈着浩然正气的民族魂。”
第二篇章则以“马蹄坑大会战”开始,主要展现了大家重新振作众志成城,在育苗过程中攻坚克难取得了突破性胜利。同时另一条线,切入了望海楼一家人的故事,从第一代人到第二代人的成长,青春的奉献一代传一代,“献了青春献子孙”,守护绿色成了第三篇章的主旋律。三代人全“情”的投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社会的情感通过“塞罕坝”紧紧联系在一起,情系塞罕坝,塞罕坝的典型事迹也恰恰彰显了人在特殊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团结共进的力量。
《情系塞罕坝》汇演剧照。
另外,《情系塞罕坝》从舞台设计到表演没有太多炫技之感,素朴亲民,呈现的乡土气息亦是塞罕坝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同心协力,又归于质朴。正是这样的一出剧目赋予了塞罕坝精神不一样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以情动人,共情共鸣。在感动之余,也不免看到该剧仍然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目前从形式上有歌、有舞、有情景表演,但作为一出精品歌舞剧必然要抓住“剧”的本质和灵魂,“以歌舞演故事”的整一性还较碎片化,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还较单薄概念化,第三篇章的尾声仍有文艺大汇演的杂糅之感。
“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情系塞罕坝》以艺术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使塞罕坝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通过舞台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由此,《情系塞罕坝》堪称弥足珍贵的力作并具有意义非凡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