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县花甲老农痴迷写诗2000多首
清秀流畅的字迹、详细的分类、精心的装订,韵律诗、打油诗、对联……14本凝聚着心血、记录生活的诗集是65岁老人辛继普的“财富”。20多年来,这位家住河北省承德县下板城镇辛家庄村、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以打工务农为生的老人一笔一画地写下了2000多首诗。如今,老人盼望着有一天,自己的诗集能变成真正的铅字…… 辛继普兴致勃勃地读自己的诗 缘起不务正业的农村汉子 “诗韵夺春冬年瑞,有味诗书苦后甜。无情岁月增中减,智慧泉清锦上添。”翻开辛继普的诗集,整齐划一、合辙押韵、平仄分明的近千首诗,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将自己的切身感受写成对仗整齐的诗句,再将诗句一笔一画地写在本子上,就是辛继普闲暇之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他写的诗大多是有感而发,有为家人而写,有为朋友而写,有为乡邻祝寿而写,也有摹景状物的作品,内容包罗万象。 年轻时的辛继普为了生活奔波,虽然心里一直想拿起笔写点什么,可繁重的生活压力没给他机会。 曾经在最无望的时候,他把之前写的诗歌全部付之一炬。“45岁那年,我不再犹豫,又重新拿起笔开始写诗了。”虽然乡亲和家人有质疑,但谁也不否认这个不务正业的庄稼汉子确实“有那么两把刷子”。 每年除夕前,辛继普的家里都会挤满人,因为乡亲们都是找他帮忙写春联的。不打底稿、现编词,辛继普一气呵成的春联着实让乡亲们赞叹不已。 “国家大事、体育赛事、灾难灾害……当我切实地感受这些事件带给我们震撼的时候,我就有理由用自己擅长和喜爱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是出于这样的动机,辛继普在20多年的时间里,创作了近千首诗。 村里的红白喜事都少不了辛继普的诗歌。有人家老人去世,特地请他帮忙写挽词。“不能辜负了人家的信任呀。”在辛继普看来,这比写申博体育在线:国家大事的诗歌还要仔细认真。 村里小学征集元旦联欢的春联,辛继普受同学之托,写出了平仄分明、押韵对仗的一副对联,这让他教小学语文的同学都大吃一惊,自叹不如。 年轻时,辛继普就因为写字好,还会写文章,在承德县上谷冰冷沟的一个部队工厂政治处帮忙写材料。“我最喜欢用软笔写字了,那写出一手好字也是一种乐趣。”在辛继普手写的诗集中,处处透露着他的书法功底。 一直生活在农村的辛继普,穿过母亲手纳的布鞋、吃过冰而硬的玉米面馒头、住过生着炉子的小平房、乘坐过铺着干草的卡车。“有的人看到我赞颂祖国的诗歌后,觉得我是在唱高调作秀,别人怎么看无妨,国家的变化我看在了眼里,也切实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变化,不写出来心里就憋得慌。”辛继普说。 坚持平淡中写诗自得乐趣 在辛继普的家里,一直陪伴他的就是“文房四宝”,“从我认字时起,我家就有这些,后来自己能挣钱了,就一点一点地攒钱买。”花在这方面的钱,辛继普从不吝啬。 在老伴眼里,辛继普没有别的不良爱好,不抽烟不打麻将,渐渐地,老伴不再数落他“不务正业”了。 辛继普有一个“好朋友”——《新华字典》,“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我就查字典,看电视时听到不懂得词语,我也查。”时间长了,周围的邻居都说辛继普是个爱学习的老头。 为了积累更多的词汇,辛继普从别人那借来《康熙字典》学习。后来,他自己到复印店里把《康熙字典》复印了一遍,装订起来,花了260元钱。这对于一个月生活费只有几百元的家庭来说可是笔不小的开销。 “平时打零工、做农活,没事就坐在桌前写诗,只要让我写,我就特别高兴。”对于这位65岁,还有些耳聋的老人来说,写诗成了一种生活的乐趣。 辛继普告诉记者,他喜欢看报纸和杂志,对于文学方面的文章特别关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些感兴趣的节目,并且有字幕的,他就会拿着本子和笔一直坐在电视机前,边看边抄写下来。 每有空闲,老人就会拿着自己的剪贴本和抄写本,一遍一遍地阅读、学习、研究。“我看人家是怎么写的,然后想想自己该怎样写,向人家学习学习。”辛继普说,“孩子们常劝我说年纪大了,不要再这么费心了,但是我感觉学写诗的时候,心里特别高兴。” 辛继普的家境一直不太好,7年前,他去黑龙江打工。但无论生活有多艰难,他也没有停下自己的笔。“我还帮年轻人写情诗呢!”说起自己这段“枪手”经历,这个头发花白的老汉笑得灿烂无比。 低矮的工棚,简陋的床铺,一老一少趴在被窝里,辛继普听着年轻人的恋爱心事,想像着自己的笔端怎样表达小伙子的心扉。这些都成了辛继普平淡生活里最难得的乐趣。 如今,辛继普老人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变成铅字出版。家境困难的他省吃俭用地花钱将自己的手稿复印出来,分类装订成册,14本诗集有一个非常雅致大气的名字——《韵庭芳·日月新》。这白纸黑字抒写的是不仅仅是一位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点滴,也是一位老人对美好和幸福的热爱和赞美。(记者张艳梅 刘玲) |
关键词:承德频道,承德县,诗人 |